近日,在武漢第四場電視問政現場,該市城建委主任彭浩收到督察員從一在建工地撿來的問題鋼筋,彭浩細看後表示“問題嚴重”,將對全市建築工地的鋼筋進行專項檢查;該市副市長秦軍稱鋼筋問題“觸目驚心”,認為這反映了施工方、監管方和政府建管站的三個缺位。(12月29日新華網)
  問作風、問執法、問服務、問管理、問環境,武漢電視問政連續5天5場“期末考”自成一個系列,並與此前的“期中考”前後呼應。放眼全國,電視問政在各地落地生根、全面開花,也時常成為媒體關註、群眾熱議的話題。話題焦點是什麼呢?不少新聞標題是這樣的:交管局長被質問一度語塞、交管局長臉漲紅不停流汗、1常識題難倒3官員、局長們被問“卡殼”……官員似乎走到哪裡都是“主角”?但是想必沒有人願意當這種“話題人物”。
  電視問政,如今已經是不再“新鮮”的話題,已經過了“眼球效應”階段。如果談起電視問政,還僅限於“臉紅”、“出汗”、“尷尬”、“語塞”這些高頻詞,於公眾來說,難保不會“審醜疲勞”;於官員一方,當“紅臉出汗”成為集體寫照,那也就模糊了焦點,可以“不以為恥”了,暫時的臉紅不妨礙事過之後繼續唱“白臉”,“語塞”也多是“一度”,走下問政台,依然可以滔滔不絕、氣定神閑地“指點江山”。並不是說電視問政不重要或者沒實效,而是在喧囂浮躁的社會背景下,各界對於電視問政的態度和認識還存在一定程度的“跑偏”。
  電視問政,關鍵在於“問政”而非“電視”,正所謂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,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深化,電視問政應該圍繞“問題”這個“裡子”,而不是官員“表情”這個“面子”。當然,官員被問得尷尬失語是對他們的一種鞭策,有助於問題的重視和解決,但是當一些“返場嘉賓”又被“舊事重提”時,心裡或許只能嘀咕一句“人生已經如此艱難,有些事就不要拆穿”了吧?
  從充滿火藥味的“詰問”到直接呈上“問題鋼筋”,公眾“問”得越來越理性、也越來越實在。如果泛泛地問當地建築質量總體水平,那被問者也許還可以用“總體良好”、“逐年改善”等詞語並拿出一串數據來輕鬆“過關”,但是當實實在在的“板磚”擺在面前,接過“問題”的手就有點hold不住了。如果言必談“問題嚴重”、“高度重視”、“徹查整改”,公眾就要問了:早幹嘛去了?
  一味地“拍磚”並不是根本之策,也得給政府部門“解解圍”,畢竟機關工作千頭萬緒,涉及面廣,工作量大,特別是各種“形式主義”的工作任務讓一些幹部分身乏術,僅靠幹部幾雙眼確實難以發現所有問題,但這不是不作為、懶作為的理由。相信群眾、依靠群眾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石,受自身局限暫時沒有發現的問題,可以借助群眾的慧眼去發現,要知道,群眾之“問”不僅存在於電視問政現場,在日常生活中,群眾的意見和訴求如果都得到重視,那麼幹部就多了許多發現問題的“眼睛”和製造美麗的“雙手”,也就不至於在大屏幕上方寸大亂。更為根本的是,幹部要主動“發問”、勤於“自問”,多下基層,密切聯繫群眾,深入瞭解民情,深刻反省自身,先百姓之憂而憂愁,後群眾之樂而樂。
  電視問政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一個有效平臺,只有走出“審醜疲勞”的怪圈,才能真正實現“叫座”又“叫好”。
  文/聞則鳴  (原標題:樂見電視問政走出“審醜疲勞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d51odtcz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